(指导老师:罗兆祥 丁小燕 伍振军 李馨,球友会通讯员:胡怡萱 郭佩灵 姚雁)
7月6日,在长沙铜官窑古镇一间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里,qy球友会暑期赴长沙市望城区探寻非遗与红色文化交融传承调研团的成员们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工作室里,二十几岁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正专注拉坯,指尖与陶泥共舞,千年窑火在他手中焕发新生。作为铜官窑烧制技艺最年轻的传承人,他既执着于古法精髓,又大胆融入现代审美,用青春诠释着“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

(调研团参观工作室)
“拉坯时的每一次呼吸都要和泥土同频,而理解陶土的材料特性才是真正的传承基础。”传承人说道。铜官窑首创的釉下彩绘、诗文陶器等技艺背后,隐藏着古代匠人对材料科学的朴素认知。如今,这位年轻人从老一辈国家级传承人手中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让非遗“潮”起来
工作室里,传统龙纹陶罐与新潮配色马克杯比邻而居。“年轻人觉得非遗‘老气’,我们就用他们的语言重新表达。”传承人介绍道。他将流行元素与传统器型巧妙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内涵和时尚美感的作品。

(非遗与现代特色结合的新作品)
铜官窑作为世界釉下彩瓷的发源地,其制瓷工艺同样遵循“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传统,从采泥到成瓷的72道工序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然而,铜官窑并未止步于传统,而是通过创新传承、数字赋能和文旅融合,让千年窑火焕发新生,成为“活态传承”的典范。
一个人的传承,一群人的使命
除技艺传承外,年轻的传承人们还组建了铜官窑青年匠人联盟,带动多名返乡青年创业。他们通过直播开窑、陶艺研学等项目,不断将非遗陶艺带到大家的视野中。“真正的保护不是把非遗供起来,而是让它产生当代价值。”传承人说。调研团成员黎雪儿表示:“这次访谈颠覆了我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非遗新生代正在用跨界思维解开传统工艺的发展方程式。”

(调研团采访年轻非遗传承人)
“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年轻的传承人最后说道,“而是在理解材料本质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陶瓷语言。这才是对传统最深刻的致敬。”
暮色中,窑炉里的火光映照着这些非遗艺术品。这簇由千年窑火与青春热血共同点燃的光芒,或许正是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的最好注脚。当材料基因组遇见传统秘方,当热力学原理解读窑变奇迹,非遗文化在科学的照耀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