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罗兆祥 丁小燕 伍振军 李馨,球友会通讯员:胡怡萱 郭佩灵 姚雁)
为深入探寻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交融传承,近期,qy球友会暑期赴长沙市望城区调研团开启“寻根非遗文脉,传承红色薪火”三下乡之旅。团队成员通过走访历史遗迹、参观文化展馆、访谈非遗传承人等形式,深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追溯红色记忆,探索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非遗:在技艺中触摸文明温度

(调研团采访陶瓷非遗传承人)
在靖港古镇,团队成员从静态的展陈走向鲜活的传承:铜官窑的碎瓷片折射出唐代“黑石号”的远洋传奇,泥人刘工作室里飞旋的陶坯诠释着“匠造”二字的千钧之力。最令人难忘的是皮影戏表演现场,那些皮影在传承人手中翻飞出《东郭先生和狼》的经典片段。幕布前,年轻学子屏息凝神;幕布后,动听唱腔余韵悠长,构成了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文明从未断裂,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红色:在历史中感悟信仰力量

(调研团参观刘畴西事迹陈列馆)
走进陶承故居泛黄的日记本、刘畴西将军残缺的军装、郭亮烈士“提着脑袋干革命”的绝笔信,这些实物让课本上的革命史突然具象。在省委旧址的青砖院落,1938年红军战士连夜镌刻的标语虽已模糊,但“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豪情依然震撼人心,那些墙上的裂痕,是历史的印记,更是精神的年轮。
交融:寻找文化传承的新坐标

(调研团合影)
在夏国安博物馆,湘绣《井冈山会师》将非遗技艺与红色题材完美结合;袁仲贤故居展示的陶瓷煤油灯,既是铜官窑工艺的延续,又照亮过地下党的秘密会议。“非遗是容器,红色是内核”,团队负责人总结道,“正如我们材料学科,既要研究传统陶瓷的分子结构,也要开发航天器的新材料,文化传承同样需要创新与融合。”
此次三下乡活动,调研团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心灵感悟精神传承。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中,触摸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匠心文脉;在红色遗址的沉浸体验里,读懂了革命先烈用生命书写的信仰答卷。站在新时代的交汇点,成员们满怀热忱,誓以此为起点,勇探“非遗+红色+科技”的创新融合之道,积极传播非遗与红色文化,立志做新时代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与活力传播者,将这份沉甸甸的民族记忆与精神血脉,转化为激荡时代、启迪未来的青春强音,为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贡献澎湃不息的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