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鲍凡 李珅瑱 龙奕澄)
“诗人是漂泊异乡的云,衡阳是我的出生地,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白马般的少年,对一个海外游子来说,衡阳是我永远的梦土,是联系着我和祖国的一根脐带,也是一块永远不能磨灭的胎记。”这是“诗魔”洛夫先生饱含深情的自白,道尽了游子对故土的永恒眷恋。如今,这根穿越海峡、跨越时空的“脐带”与“风筝线”,终于在家乡“雁城衡阳美丽后花园”衡南找到了最坚实的锚点——洛夫文化艺术馆,它不仅承载着诗人的乡愁,更成为激活衡南文化基因、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传承团成员参观艺术馆)
因为风的缘故,7月8日,qy球友会暑期赴衡南县地域文化传承团首先走访参观了位于衡南县的洛夫文学艺术馆,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接力,在诗人的精神原乡悄然启程。
“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解说员的开场白在洛夫文化艺术馆“乡愁长河”展厅荡起涟漪,正巧一阵风传来,风铃声响,清脆悦耳。传承团成员们久久驻足于展柜前,凝视着洛夫漂泊生涯中珍藏的泛黄家书与旧照。那字里行间浸染的墨迹,照片上岁月模糊的影像,无声诉说着游子隔海相望的刻骨相思。当投影将《边界望乡》中“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的诗句化为光影流动时,材料科学专业员工尹皓文深有感触:“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碎片,更是那根‘脐带’的具象延伸——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华文化血脉中那份滚烫的、割舍不断的温热乡愁。”

(讲解员介绍洛夫诗歌文化)
在艺术展厅,一面记录洛夫先生八次返乡的珍贵照片墙尤为引人注目。“从1988年首次跨越海峡归乡,到晚年几乎每年归来,这八次返乡,是他对故土脐带最深情的回应。先生曾说,‘乡愁是治不好的绝症’,‘取暖的最好方式就是回家’。他八次还乡,在雁城衡阳刮起了一阵阵诗歌之风、乡愁之风。”,讲解员动情讲述,“而衡南,也从未忘记这位远行的游子。建立这座文学艺术馆,精心整理他的遗物手稿、影音资料,致力于传播他的诗歌精神,正是家乡对游子最深情的回响,让诗人的精神真正回归故土,生根发芽。”照片中的洛夫或和蔼可亲或凝思肃穆,让抽象的乡愁变得无比具象而沉重。此情此景,让材料类师昌绪班龙奕澄情不自禁朗诵起洛夫的诗《回乡偶书》:“你问我从哪里来?风里雨里,茅店鸡鸣里,寒窗下的灯火里。从丢了魂的天涯,从比我还老的岁月里,有时也从浅浅的杯盏里。孩子,别说不认识我,这乡音,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
洛夫诗歌中流淌的桑梓情思,将故园记忆化作永恒的诗行。怀着这份感动,成员们走进了湖南省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漂木文艺吧”。负责人夏云丽介绍道:“2001年,洛夫凭借3000行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漂木文艺吧的名字也正是源自于此。”

(传承团师生与“漂木文艺吧”负责人交流)
目光所到之处:诗集、照片、题词……文艺吧内处处浸润着洛夫元素。而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这里将洛夫诗歌精神与衡南本土文化巧妙融合的创新实践。该场所向成员们展示了精心打造的"诗魔的乡愁"系列非遗文创产品。这些产品跳脱了简单的纪念品模式,创造性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洛夫诗歌文化融为一体。其中,作为衡阳市非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诗魔烧饼"尤为突出——它不仅是衡阳人民喜爱的传统美食,更是洛夫先生最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道。这一系列文创产品,相继获得第六届湖南艺术节文化创意成果奖、湖南省老员工电商大赛一等奖、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铜奖等荣誉,是衡南活化洛夫文化、探索创新表达方式的生动体现。讲解间,夏云丽捧出新鲜出炉的“诗魔烧饼”邀请成员们品尝。酥松香脆的口感在舌尖绽放,成员们仿佛通过这源自诗人童年记忆的麦香,品读到了诗行里那份深沉的乡愁。
洛夫笔下的乡愁,早已超越了地理的边界与个体的感伤,它如湘江之水,在时光深处流淌,沉淀为一种深沉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它提醒着每一个在现代化洪流中奔走的灵魂:真正的“返乡”,是向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深处溯游,是激活血脉中沉睡的诗意与智慧。而这份宏大的文化使命,正生动地具象于衡南的传承之中——并非将诗人供奉于神坛,而是让他笔下的乡愁,化作可触可感的日常:在湘江之畔的艺术馆展柜里低语,在非遗匠人的指尖上起舞,在农家灶台的火光中跳跃,在每一粒被诗意浸润的麦穗里生长。当异乡的愁绪遇见湘江之畔这份鲜活的坚守,文化的脐带便重新搏动起强劲的生命力。青年们带走的,不仅是一纸墨香与舌尖的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火种与笃定的信念——唯有将“乡愁”的根脉深扎于这烟火人间与文明沃土,让它在日常中呼吸、在生活中传承,才能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世界的星空下,永远闪耀着独特而温暖、生生不息的光芒!